洞之以情——听得到的敦煌音乐和导赏讲座回顾
2024年1月19日,道扬书院“美学散步”系列讲座第七期在学生中心301成功举办,本次道扬书院特别邀请到香港天籁敦煌乐团的创办人及荣誉团长纪文凤女士做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为师生们介绍敦煌音乐及其缘起、唐朝乐舞与壁画、经变画及代表作解析,以及乐团为活化敦煌音乐所做的努力。同时香港天籁敦煌乐团艺术总监暨驻团作曲甘圣希先生也对乐团原创的部分曲目现场讲解,并播放视频以供观众欣赏。

纪女士首先向到场师生介绍了敦煌的概况。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临近汉边陲的玉门关和阳关。公元前120年左右,冠军侯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汉武帝设置四郡拱卫边陲,敦煌由此诞生,并得益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在随后的上千年时间持续担当中原与世界各种文明的交汇点。
在敦煌,我们看到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印度佛教、波斯摩尼教、粟特人拜火教、欧洲景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中原的儒释道也得以走向世界。壁画中,吐蕃族、回鹘族、鲜卑族的各族服饰交相辉映。

纪女士进而通过讲述重现了唐朝盛世。随着天可汗李世民南征北战统一全国,并以极为宽广的胸怀接纳四方各地的民族,丝绸之路又迎来一段高速发展的全盛时期。终初唐盛唐130余年间,丝绸之路连接长安这一国际大都市和中亚、欧洲的各种文明,为乐舞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作为文化碰撞的桥梁和载体,音乐在敦煌壁画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壁画留下了琵琶、笙、笛、箜篌、古筝、鼓等唐代十部乐所流行的乐器。唐朝十部乐中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昌乐七部都是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唐玄宗李隆基,不仅精于作曲,有传世作品《霓裳羽衣曲》;而且工于演奏,精通羯鼓、方响、箜篌、拍板等乐器。于他任内,唐朝乐舞达到顶峰。

“新时代的香港等同于千年前的敦煌,都是中西方交流的桥梁。我们希望活化千年前的敦煌音乐,以此唤醒香港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纪女士的话语中蕴含着发扬敦煌音乐的谆谆期盼和对音乐调养心灵力量的信心。正所谓音乐是情感的语言,没有听得到的乐符、节奏、曲调,即是失去动人心弦的力量。香港敦煌天籁乐团正是用这动人心弦的力量,赋传统以生机,予灵魂以熏陶。

“敦煌”这个名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许对于千里千年以外的我们来说,那仅仅是一个遥远又神圣的历史名词。我们会憧憬冠军侯长驱直入的雄浑气概,会徜徉开元盛世万国来朝的风云际会,但终会苦于无法亲历敦煌。

纪女士用短短的一个小时,将她心目中的敦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讲座后,两位老师和吕院长积极回答学生们的踊跃提问,更为详细地呈现了乐团起源和具体乐曲的魅力。




最后,道扬书院院长吕宗力教授为纪女士和甘先生颁发“道扬之友”铭牌,并合影留念。

久久回响,悠扬羌笛声,古乐器跨越莫高窟。丝路的辉煌在今日延续,在音乐的世界中共舞,感受历史的长河与现实的交融。愿敦煌之韵流传千古,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