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音乐中寻找美开始
序幕
三月芳菲始,雨动晴漪,润物细无声。2023年3月10日,道扬书院古典音乐讲堂与师生们一同启航,践行美的探索、美的追寻。该系列课程由道扬书院院长杜子德教授出品,音乐学院院长叶小钢教授担任艺术总监,音乐学院助理教授金卓晟担任统筹。
开讲以来,陈永华教授、迈克尔·萨尔卡(Michael Tsalka)教授、金卓晟教授、金平教授四位在音乐专业领域享誉国际的专家老师,带领同学们领略了古典音乐的无限魅力,见识了艺术大师的卓然风采,带来了一场场音乐文化盛宴。
什么是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初印象
古典音乐作为高雅艺术中的瑰宝,欣赏起来有一定的门槛。我们或许聆听过动人的乐章,或醉心于优美的旋律,又哪怕未曾接触过古典音乐,我们都会思考:为什么要听古典音乐?如何听古典音乐?陈永华教授给出了他的回答。
2023年3月10日晚,道扬书院古典音乐讲堂第一讲由音乐学院副院长陈永华教授正式开讲。讲座伊始,陈永华教授首先引领大家展开对于“为什么要听音乐”的探讨。陈教授认为, “音乐带给我们能量,和正面的人生观。” 陈教授还指出,“音乐是全世界共同的话题”,让我们与各国人士连结友谊,建立国际化的交流联系。对于“如何听古典音乐”,陈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You don’t just listen, you also watch, read, feel, imagine, and enjoy.”
在讲座中,陈教授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欣赏古典音乐的三大维度:旋律、和声、节奏。陈教授生动描绘了五线谱的起源以及多声部的发展过程。接着,陈教授将管弦的运动与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的数学发现相联系,讲解了音列规律的发现和律制的发明。与此平行的是,春秋时期《管子》对于“三分损益法”的记载。中西这两个独立的文明几乎在同一时期发现了属于自然的声音,令陈教授也不禁感叹其为“人类神奇的文化”。
最后,陈教授展示了许多交响乐和协奏曲。不同国家的交响乐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如奥地利以优雅著称,俄罗斯则通常被视为“开阔粗犷”的代表。陈教授生动地以汉堡作为类比,由此表现交响乐层次的丰富。陈教授戏称, “我喜欢吃Big Mac(汉堡包), 因为我喜欢听交响乐。”
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陈教授将古典音乐的发展联系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古典音乐在中国有了长足发展,而中国传统音乐,在经历了近代断层期后,也需要我们去探寻与现代相适应的模式,将其传承并发扬。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走进精神世界,唤起情感共鸣
巴洛克时期,音乐创作取得了迅速且长足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形成了最早的“古典音乐”。复调音乐是当时的主流,很多作品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巴赫作为这一时代无与伦比的伟大作曲家,迈克尔·萨尔卡(Michael Tsalka)教授以其为代表,探讨了“巴赫作品的诠释与演奏”。
3月16日晚的第二讲,著名的钢琴和古钢琴演奏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助理教授迈克尔·萨尔卡带领听众走近J.S.巴赫,以此一窥上承文艺复兴,下至工业革命的巴洛克时代未灭的余光。
巴赫的创作贯穿18世纪初至40年代,其创作风格素来给人严谨、精密与克制的印象,演奏者也多以精准、收敛为追求。而萨尔卡教授却以“巴赫作品的诠释与演奏”为主题,引导听众和演奏者不为一般固有印象所宥,力图从更多的角度来展示不同的巴赫,追求不同的真实。
萨尔卡教授指出,巴赫是著作等身的多产作曲家,其生平距离今日又有数百年之久,给其风格的把握造成了一定难度。演奏巴赫的方法几个世纪来一直经历着转变。萨尔卡教授以大交响乐团和仿古乐团配置演奏的同一首曲子为例,区别了不同的巴赫演奏风格。
巴赫作品应该用怎样的乐器演奏?需不需要仿古?会不会有过分浪漫和过分泥古之虞?萨尔卡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他通过对比1925年、1933年和2011年不同的演奏家录音,又比较了钢琴和古代大键琴的音乐诠释,展示了不同风格是可以兼容并蓄,各有所长的。同时,他引用钢琴家Sebok关于二战前后演奏风格变化的观点,证明音乐的演奏风格会随时代不同而流变,以此最终解答了风格之争——包容一切风格才是正视历史并看向未来的选择。沉静的巴洛克音乐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和问答中结束。
古典时期的音乐
——从神性走向人性,自由地表达内心
古典主义时期,作曲技术逐渐完善成熟,主调音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音乐的重点由歌颂神明转为思考人们自己的内心。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是这个时期代表人物,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卓晟教授以这三位著名的作曲家的作品为主,向听众展示了大量的乐曲,介绍了古典时期音乐的演化发展。
3月23日晚,道扬书院古典音乐讲堂第三讲如期而至。本场讲座由该课程统筹人、音乐学院助理教授金卓晟担任主讲,向大家介绍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前世今生。
金教授首先从古典主义音乐的定义入手,指出划分诸如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标准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时间,而是音乐本身的风格的转变。金教授介绍,人们在启蒙主义思潮下开始思考自己的快乐而非宗教的虔诚,音乐的创作与欣赏从巴洛克时期的贵族阶层逐渐下沉到平民阶层,音乐也开始肩负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因而音乐也从荣耀上帝的严肃音乐转为表现优雅和美丽的世俗风格。
金教授在课上展示了大量音乐,上至亨德尔的弥赛亚颂歌,下至贝多芬晚年最伟大的交响曲。让听众得以看到“欢欣”这一元素在古典主义音乐中的出现;对巴赫赋格谱例的分析和与莫扎特的对比展示了音乐如何从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转变;对比大键琴和钢琴的区别和钢琴技术的进步反映了巴洛克到古典时期的社会发展与音乐发展间的关系。
金教授还介绍了奏鸣曲曲式与体裁的区别,为我们科普了奏鸣曲如何发展出以奏鸣曲为一乐章的多乐章重奏体裁、协奏曲体裁和交响曲体裁,阐明了奏鸣曲这一曲式在主调音乐时期的确立,并弦乐四重奏体裁引出古典主义维也纳乐派三位大师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之间风格的承接和发展。
讲座在贝多芬雄伟的《第三交响曲》之中结束,而古典主义时代的辉煌历程在听众们心中留下了别样的痕迹。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德奥作曲家
——细腻的抒情,丰富的韵味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在西方文化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诞生了无数音乐珍品。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是德奥系作曲家的代表,他们的创作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金平教授以艺术歌曲为起点,将这三位大师推荐给听众,给大家带来了沉浸式的体验。
3月30日晚的第四讲由音乐学院副院长、道扬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金平教授主领,以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三位作曲家为钥匙,为听众打开德奥浪漫主义的大门。
舒伯特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过渡期的代表性人物,金平教授重点介绍了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从开创艺术歌曲体裁的《纺车上的Gretchen》到其后的《魔王》,同时点出浪漫主义的另一大特点——文学传统对音乐的影响。从精美的《鳟鱼》之中金平教授引导听众感受伴奏与人声的关系,指出此时期对钢琴的细腻运用和技巧发展。
正如金平教授所评价的那样,作为音乐评论家和活动家的舒曼对浪漫主义音乐的推动是不可磨灭的。舒曼因为意外受伤而没能成为钢琴家,但这把他推向了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的道路。金平教授向我们叙述了舒曼与那个时代其他作曲家们的关系,指出他利用自己的《新音乐》杂志阵地为门德尔松等同僚助威,以及不遗余力提携柏辽兹等后辈,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金平教授指出,勃拉姆斯的音乐同大多数浪漫主义作曲家不同,他的音乐反对当时文学影响音乐和音乐拟物的潮流,主张用严谨的古典主义结构和技巧让音乐回到音乐本身。金平教授拿随处记稿随处改的贝多芬和把所有不完美和未完成手稿都烧毁的勃拉姆斯相对比,生动地刻画出勃拉姆斯严于自律的形象。金教授也找来《学院节日序曲》中的戏谑歌曲素材,讲述了勃拉姆斯的小小玩笑,力图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与一般印象不同的勃拉姆斯。
讲座在盛况空前的问答中走向尾声,同学们的反响热烈非常。
尾声
道扬书院古典音乐讲堂反响热烈,前四讲讲座场场座无虚席,在师生间获得了极佳口碑。相信同学们在讲座之余,能够喜欢上古典音乐;通过聆听、感受经典的作品,获得更加充盈的人生体验。
音符穿越历史的尘埃,也打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小小的音符,映射出民族、国家、时代的思索与情感,传递着人类文明的精髓。有一种感动,只能在音乐中找寻,因为音乐的脉搏可以与每个人内心至柔之处同频共振。
追随着时间的线索,我们已经拜访了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的名家,来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德奥作曲家之后,接下来的三讲将继续介绍民族乐派、意法作曲家及晚期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歌剧、印象派和现代音乐的讲解也在等待着大家。敬请关注并持续支持道扬书院古典音乐讲堂系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