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音乐会《Dance on the Brink 边缘之舞》
2024-2025学年的沙龙音乐会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主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道扬书院协办。我们承继初心,以每期不一样的主题向校内师生和校外爱好者系统地介绍和推广现当代音乐。10月17日(周四)19:30,第十四期沙龙音乐会暨道扬书院“美学漫步”系列活动将在音乐学院364会堂举行。
《Dance on the Brink 边缘之舞》旨在为观众带来一场充满探索与突破的音乐之旅,展现三位现当代作曲家独特的创新精神;通过跨越不同的时间和文化背景,诠释“边缘”这一主题之内涵——无论是作为艺术形式的边缘,还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极限。
上半场以当代法国作曲家菲利普·勒胡(Philippe Leroux)的《VVV》开始,作品写给小提琴与钢琴。这部作品的标题具有多重隐喻,代表着音乐中的三重悖论:变化中的静止态、通过重复而被驯服的破坏性元素,及停止后比进行时更具力量的重复态。小提琴家何枢聪与钢琴家刘潇雅将带领观众感受这部作品中错综复杂的节奏与动态变化。
接下来的作品是中国作曲家高平的《问山》。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音乐语言,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以及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何枢聪与钢琴家刘潇雅的演绎将展现这部作品的内省与(某种精神意义上的)宏伟。
上半场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勒胡的《PPP》,写给长笛与钢琴,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与推进力。长笛演奏家林笑语与钢琴家罗旭将通过精妙的合作,呈现出作品中丰富的音色层次与渐进变化。
下半场只有一首作品:长达50分钟的美国作曲家查尔斯·艾夫斯(Charles Ives)所作《第二钢琴奏鸣曲“麻省康科德,1840-60”》。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钢琴曲库中的里程碑之作,以音乐语言探讨了超验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向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等思想家致敬。钢琴家李思远将带领观众穿越音乐与思想的边界,感受这部作品中的精神深度与音乐的无限可能性。
本场音乐会将引导观众在不同音乐情态的边缘发现新的艺术视野与情感共鸣。10月17日,让我们在边缘共舞。
【时间Date&Time】
2024年10月17日(周四)19:30
Oct. 17, 2024 (Thur.) 19:30
【地点Venue】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
教学楼364会堂
Auditorium 364, Teaching Building
School of Music, CUHK-Shenzhen
节目单 Programme 10/17
1. 菲利普·勒胡 Philippe Leroux(1959- )
VVV(2018)
小提琴:何枢聪;钢琴:刘潇雅
Shucong He, violin; Xiaoya Liu, piano
2. 高平 Ping Gao(1970- )
问山 Questioning the Mountains(2008)
小提琴:何枢聪;钢琴:刘潇雅
Shucong He, violin; Xiaoya Liu, piano
3. 菲利普·勒胡 Philippe Leroux(1959- )
PPP(1993)
长笛:林笑语;钢琴:罗旭
Xiaoyu Lin, flute; Xu Luo, piano
—— 中场休息/Intermission ——
4. 查尔斯·艾夫斯 Charles Ives(1874-1954)
第二钢琴奏鸣曲“麻省康科德,1840-60” Piano Sonata No.2, 'Concord, Mass., 1840–60'(1915)
钢琴:李思远
Siyuan Li, piano
—— 演后谈/Post-concert Talk ——
艺术家 Artists
长笛:林笑语
林笑语,青年长笛演奏家、艺术活动策划人。作为一位活跃于当今舞台上的青年独奏家,她对艺术作品有着独到的见解,演绎极具张力和感染力。长期以来,林笑语和来自海内外的当代作曲家们紧密合作,委约并首演了众多题献给她的作品。作为一名当代艺术倡导者,她致力于探索作为表达载体的声音与其他媒介交汇的可能性。她的导师包括邵兵、马勇、朴美香、Cynthia Meyers和John Heiss等,林笑语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在校期间曾担任助教职位。2018年联合创办美国Alinéa当代室内乐团;2020年获得由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颁授的学科荣誉毕业奖、全期院长奖学金以及约翰·凯奇当代音乐杰出贡献奖;2021年收到来自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当代室内乐团的研究项目邀请;2022年创立此在艺集艺术交流平台。作为当代艺术活动策划人,林笑语的策划项目遍及深圳、广州、上海、波士顿等城市。她受邀参与演出以及策划统筹的主要音乐节与项目包括: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现代音乐节、中国东盟音乐周、杭州现代音乐节、国际计算机音乐大会、广州大剧院多媒体音乐剧场《弄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沙龙音乐会、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摩登之夜”系列音乐会等。
小提琴:何枢聪
何枢聪,中国青年小提琴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助理教授(教学),硕士生导师。美杰新青年乐团首席,荷风艺术基金艺术家。第三届中国CCTV中央电视台小提琴大赛金奖、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和第十届文华奖获得者,曾荣获包括亚洲弦乐大赛专业金奖、奥地利勃拉姆斯国际小提琴比赛评委会奖、首届特列恰科夫国际比赛第三名和特别奖数十个国际国内重要奖项。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先后获得中央音乐学院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漫步者音乐家基金会和娃哈哈音乐基金会赞助。他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建校有史以来首位也是唯一一位艺术家文凭获得者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先后师从陈继续教授、柴亮教授、于兵教授、皮尔·阿莫耶(Pierre Amoyal)教授钱⾈教授和小提琴大师什洛莫·敏茨(Shlomo Mintz)等。
何枢聪作为独奏家与英国皇家爱乐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杭州爱乐乐团、厦门爱乐乐团、武汉爱乐乐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俄罗斯西伯利亚州交响乐团等众多乐团保持合作,长期活跃在世界各地重要音乐舞台,演出足迹遍布⼆⼗余国家和国内众多城市的重要音乐厅。2021年他受邀在第76届联合日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活动上演出,2022年受邀录制新华社五四百年纪念音乐会,2023年受邀录制中央电视台春之声音乐会,2024年受邀在联合国难民署世界难民日纪念活动演出。他作为嘉宾受邀参与录制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我的艺术清单》、江苏卫视《一站到底》等节目。
目前使用的名贵意大利乐器由中国香港中华基金慷慨提供。
钢琴:李思远
李思远,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艺术博士(钢琴演奏)、密歇根大学双硕士学位(钢琴演奏,室内乐)、奥伯林大学学士学位(钢琴演奏,艺术指导)。曾任美国杰克森大学客座教授及密歇根大学艺术指导,现任中山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钢琴教研室主任。留学期间获全额奖学金以及多个比赛桂冠。独奏与室内乐音乐会演出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包括美国卡内基音乐厅、肯尼迪中心、纽约新音乐中心National Sawdust等。曾任现代乐团(Four Conners Ensemble,Khemia Ensemle)驻团钢琴家,首演近百部当代新音乐作品。2021年作为钢琴独奏者,在上海音乐学院国家艺术基金作品音乐会中,与宁波交响乐团演奏钢琴协奏曲《岭南暴雪》。归国任教后,建设全英课程《Chinese and Western Piano Concertos》,多篇文章在音乐领域核心期刊上发表。教学成绩优异,学生获多个奖项,获中山大学第十一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一负责人),并先后主持省部级,厅局级科研与教改项目。
钢琴:刘潇雅
刘潇雅,旅美青年钢琴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讲师。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演奏博士,伊斯曼音乐学院钢琴演奏硕士,国际格莱美奖评审成员。
其个人专辑《被遗忘的》由美国知名唱片公司Centaur Records全球发行,《Carl Vine 钢琴奏鸣曲全集》由意大利权威唱片公司Dynamic全球发行,她亦为全球首位录制Vine钢琴奏鸣曲全集音乐家,专辑获世界三大顶尖乐评——留声机杂志“深刻的音乐诠释,坚若磐石的技术”、BBC音乐杂志“强大的演奏(五星)”、国际钢琴杂志“令人振奋”等高度评价。
作为活跃于世界舞台的青年钢琴家,她赢得众多国际钢琴比赛首奖,包括西西里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及特别奖、WPTA西班牙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巴黎音乐比赛首奖、Wideman国际钢琴比赛银奖、全球音乐奖、PianoTexas国际协奏曲比赛首奖、纽约国际艺术家钢琴比赛第二名、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协奏曲比赛总冠军、德克萨斯州国际钢琴节第一名等。
九岁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她的演奏足迹遍布亚洲、欧洲及美国著名音乐厅,包括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希尔礼堂、意大利比斯卡里宫、深圳音乐厅、上海音乐厅、杭州大剧院等,并与美国Fort Worth交响乐团、Marquette交响乐团、Round Rock交响乐团、密歇根大学交响乐团、Ann Arbor交响乐团、GSIM音乐节交响乐团等合作演出。
刘潇雅曾多次获得全球各大音乐节全额奖学金。2011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新加坡国立音乐学院获全额奖学金,师从Thomas Hecht教授,获得钢琴演奏荣誉学士学位。后获最高奖学金并取得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钢琴演奏硕士学位,师从Natalya Antonova及Enrico Elisi教授。2017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全额奖学金,师从钢琴系主任Christopher Harding教授,并于校内担任研究生教师教授钢琴,2021年以满分成绩取得钢琴演奏博士学位及钢琴室内乐硕士双学位并获得密歇根大学颁发的最高奖杰出毕业生成就奖。
刘潇雅曾多次担任国际钢琴比赛评委,曾任西西里国际钢琴节艺术大使,德克萨斯州国际钢琴节、北密歇根大学、Piano Island钢琴节客座艺术家,应邀于全球巡演,并与KNS Classical唱片公司合作录制专辑。
钢琴:罗旭
罗旭,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歌剧与声乐学部艺术指导教师,青年协作钢琴家。自幼学习钢琴演奏,在四川音乐学院完成了自附中到硕士的专业钢琴演奏训练,师从吴驰教授。曾举办数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其扎实的演奏技巧和细腻的音乐诠释在业界受到广泛好评。演出足迹遍布全国多个城市,与四川交响乐团、成都城市音乐厅、云端·天府音乐厅、上音歌剧院等团体和场馆有过成功的合作,为室内乐、声乐、民乐等各类音乐会担任钢琴伴奏,曾应邀担任包括《女人心》《贾尼·斯基基》《勋伯格在好莱坞》等多部歌剧的排练伴奏及艺术指导,被聘为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国风雅歌之星”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大赛等赛事的指定艺术指导,并受邀为张立萍、Salvatore Ragonese、保罗·科尼、梁宁、石倚洁、范竞马等国际知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的声乐大师班担任钢琴伴奏。罗旭获得过2016中欧国际声乐艺术节钢琴伴奏组金奖、孔雀杯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展演优秀艺术指导、金钟奖四川赛区优秀艺术指导等荣誉。
作曲家与作品简介 Composers & Works
菲利普·勒胡(Philippe Leroux)
菲利普·勒胡(Philippe Leroux,1959- )是他这一代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以动作与形态的概念为基础,探索声音事件间的关系,在戏剧性与诗意的持续对话中展开。声音的架构、形态的辩证、共振流的力学和动态粒子的相互作用——菲利普·勒鲁的音乐不仅仅展现了其技艺的高超,更是基于对声音感知和结构关系的深刻思考。
他曾在巴黎国家高等音乐学院(CNSMD)师从皮埃尔·谢弗(P. Schäeffer)、扬尼斯·泽纳基斯(I. Xénakis)以及奥利维·梅西安(O. Messiaen)等人学习,随后在罗马的美第奇别墅(Villa Médicis)担任驻留艺术家。他的90部作品在欧洲、美国和亚洲重要的音乐节上演,由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Tonhalle Orchester Zürich)、英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BBC Symphony Orchestra)、法国广播爱乐乐团(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捷克爱乐乐团(Czech Philharmonic)、克罗地亚广播电视交响乐团(Croatian Radiotelevision Symphony Orchestra)、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蒙特利尔新音乐团(NEM Montreal)、英国爱乐乐团(Philharmonia Orchestra)、魁北克交响乐团(Orchestre Symphonique de Québec)、Avanta乐团、维也纳现代乐团(Klangforum Wien)等著名乐团演奏。
他曾荣获法国学院杜卡基金会奖(S.C.d.Duca Foundation Prize)以及法国基金会的阿尔贝·翁尼格奖(A. Honegger Prize)等多个奖项。2022年,他的歌剧《马利的报喜》(L'annonce faite à Marie)获得媒体一致好评。他也是加拿大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Canada)成员,发表了大量文章,并在法兰西公学院(Collège de France)、哈佛大学、莫斯科音乐学院(Moscow Conservatory)以及巴黎声学研究中心(IRCAM)等机构讲学,并曾在2001至2006年期间于IRCAM任教。自2011年以来,他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舒立希音乐学院(McGill Schulich School of Music)担任作曲教授。他的唱片目录中包括约40张CD,其中有9张个人专辑。
VVV
《VVV》这部为小提琴与钢琴创作的作品题献给维尔吉妮·布斯凯(Virginie Buscail)和安妮-丽丝·加斯塔尔迪(Anne-Lise Gastaldi)。正如我许多作品标题中的字母一样,“VVV”这三个字母也是构建一段宏大乐句的一部分。这段乐句的起源可追溯到1990年,直到最后的作品用尽最后一个字母时,它的神秘才会揭晓。该作品首演于“文托伊之夜”(Vinteuil night),由文托伊之友协会(Friends of Vinteuil)委约,为2018年马塞尔·普鲁斯特音乐节(Journées Musicales Marcel Proust)创作。
三个“VVV”可以理解为对文托伊(Vinteuil)这一角色及其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暗示,亦可指向塞萨尔·弗朗克(César Franck)的奏鸣曲,普鲁斯特的《世界的虚空》(Vacuité du monde),以及海浪(Vagues)的声音——这些海浪轻轻拍打着卡布尔(Cabourg,法国,VVV首演地)的海岸,并引入了这部作品。这部短小作品的形式可以被看作一段短暂而易逝生命的故事:诞生、强烈的存在感以及消逝。
——菲利普·勒胡
PPP
节奏感强烈(percussive)、推进力十足(propulsive)、富有趣味(playful)——当听到勒胡的《PPP》时,脑海中浮现出三个以字母“P”开头的词汇。在这对特定的乐器组合中,几乎没有任何传统二重奏或即兴对话的影子。它们更像是两个(有时是三个:长笛、钢琴右手、钢琴左手)活塞精巧地打击着,节奏广泛而深入;以至于当长笛突然打破这种模式,进入唯一可辨识的旋律片段时,其效果令人震惊。在这一独特时刻的周围,乐句以完全塑性的方式扩展和收缩,仿佛在我们耳边不断成长和萎缩。类似的渐变或逐步变化也出现在音色和音高上,长笛从气息声平滑地过渡到清晰的音色,或从一个音滑向邻近的音。
作曲家朱利安·科波(Julien Copeaux)认为《PPP》标题中的三个“P”代表了三个悖论:一个奇异的静止状态,只有通过变化才能显现;通过重复潜在的破坏性元素来驯服它们,而非解构它们;最后,重复在停止后比进行时对听众产生更大的力量。勒胡的重复性过程变化多样,远非催眠。相反,精确协调的、不断变化的流动——在颤音的快速闪烁与乐谱中大部分由仔细分割的节奏之间——邀请听众主动倾听,而非被动接受。正如科波所说,“暴力通过迷人的吸引力而得以实现。”
——贝丝·莱维(Beth Levy)
高平
高平,成都出生,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钢琴家。90年代赴美留学,获钢琴硕士和作曲博士学位,曾在首都师范大学及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音乐学院任教,并担任2018年新西兰惠灵顿交响乐团(Orchestra Wellington)驻团作曲家。高平的作品受到国际乐团和音乐节的委托,如阿斯本、德累斯顿和惠灵顿音乐节,并在卡内基、林肯中心等地演出。他的专辑在全球发行,受到Naxos等著名唱片公司的好评。近年,他的钢琴作品集和室内乐专辑在中国获得出版,202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推出他的《秋池》单行本。2016年,应陈丹青先生之邀,高平整理并首演木心先生的音乐遗稿,并于同年末在乌镇大剧院举行“木心音乐首演音乐会”。
问山
《问山》受日本小提琴家铃木理惠子委约而作,作于2008年6月,正至5.12汶川大地震之后。通过这个作品,我寄托了对这次灾难的反思,也抒发了我对家乡的怀念。这首作品悠缓,带有仪式般地呈示过程暗示着某种祭礼,一种肃穆而典雅的祭礼。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旋律片断在曲中多次出现,仿佛是不得回应的一次次叩问。在曲尾,它变为沉稳的固定低音,虔诚地重复着,衬托出钢琴高音部华彩般飞逸的旋律。
多位艺术家曾为作品录音,并由Naxos、First Hand Records、Rattle Records、Waiteata Press等唱片公司发行。
——高平
查尔斯·艾夫斯
查尔斯·艾夫斯(Charles Ives,1874-1954)是美国20世纪初最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作曲家之一,他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大胆的实验性创作闻名。艾夫斯出生于康涅狄格州丹伯里(Danbury, Connecticut),他的父亲乔治·艾夫斯(George Ives)是一位乐队指挥和音乐教育家,对年轻的查尔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乔治鼓励他在音乐上进行各种实验,例如同时演奏不同调性和节奏的乐段。这些早期的实验为艾夫斯日后在音乐创作中的多调性、复节奏等手法奠定了基础。
艾夫斯在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学习作曲,师从霍雷肖·帕克(Horatio Parker),后者是美国古典音乐传统的代表人物。然而,艾夫斯并未完全遵循传统学院派的路线,而是在古典音乐的框架内融入了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以及早期美国音乐的元素。
艾夫斯的许多作品在他创作的年代几乎没有得到太多认可,直到20世纪中期,他的作品才逐渐受到音乐界的重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第三交响曲》(Symphony No. 3, "The Camp Meeting"),该作品在1947年获得普利策音乐奖(Pulitzer Prize for Music)。此外,他的《宇宙交响曲》(Universe Symphony)和《未回答的问询》(The Unanswered Question)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哲学内涵广为人知。
除了作曲家身份,艾夫斯也是一位成功的保险公司经理,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致力于保险行业的发展。这种职业上的成功使他在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地创作音乐,免于追求市场的认可。他将个人信仰、爱国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融入音乐中,创造出许多深刻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作品。
艾夫斯的音乐虽然在其生前未能获得广泛认可,但如今被视为美国现代音乐的奠基石。他在音乐中运用的创新技巧,例如复调、复节奏、多调性以及引用各种音乐素材,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作曲家群体,使他成为20世纪音乐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
第二钢琴奏鸣曲“麻省康科德,1840-60”
该作是艾夫斯最具代表性和创新性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19世纪中叶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Concord, Massachusetts)为背景,旨在通过音乐表达这一时期的美国超验主义哲学思想,尤其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布朗森·阿尔科特(Bronson Alcott)和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等超验主义思想家的精神世界。
《康科德奏鸣曲》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以一位康科德镇著名的超验主义思想家命名。第一乐章《爱默生》(Emerson)充满了厚重的和声与复杂的复调,象征着爱默生深刻的思想与他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第二乐章《霍桑》(Hawthorne)表现了霍桑作品中梦幻般的、超现实的元素,通过丰富的节奏变化和大胆的和声手法营造出一种奇异的氛围。第三乐章《阿尔科特》(The Alcotts)则相对温和,描绘了布朗森·阿尔科特家庭的简朴与宁静,充满了对家庭与自然的热爱,艾夫斯通过引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Beethoven's Symphony No. 5)主题的片段,传达出对贝多芬音乐精神的致敬。最后一个乐章《梭罗》(Thoreau)具有冥想的特质,表现了梭罗与自然的深刻联系,作品在悠远的长笛独奏中结束,象征着梭罗在瓦尔登湖(Walden Pond)旁的隐居生活与对自然的沉思。
这部奏鸣曲因其不拘一格的音乐风格而闻名,艾夫斯大胆地运用了复调、复节奏和多调性,甚至在音乐中加入了随机性与即兴演奏的元素。作品还引用了大量其他作曲家的音乐主题,例如贝多芬和瓦格纳(Wagner)的作品,从而创造了一种丰富的音乐对话。由于其复杂性与深度,《康科德奏鸣曲》在早期的演出中备受争议,但如今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钢琴文学中的里程碑之作。
供稿:作曲理论学部
编辑:宣传办公室
审核:院长办公室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